御书房。
年过半百的永庆帝气得胡子都抖了。
先斩后奏,你小子胆子可真大!
朕让你去镇抚司当指挥使,可没叫你二话不说就把谁家底抄了!
新宁伯是先帝年间才封的爵,满打满算也就五六十年,你这么一抄,朕以后怎么跟你皇祖父交代
说他老人家识人不清,新宠黄家连一甲子的忠臣样子都装不下来,转头给您孙儿给抄完了!
御前当差的人手早就被屏退了,大内侍海公公守在外头。
听着里头永庆帝生气的质问,海公公暗暗为成昭郡王担忧。
坏了哦……
圣上这是气狠了。
因着是出嗣了的皇子,永庆帝也不用管什么平衡,不用多思量前朝后宫的有的没的想法,待郡王颇为器重与偏爱。
不过在明面上,圣上有条线拽得很紧。
这是外甥而非儿子。
提及先帝,那是皇外祖父与外孙儿。
道理上,把这个外字捏牢了,私底下多给些、多照顾些,也不会有哪位缺心眼儿的主子非瞪着眼睛寻郡王麻烦。
以此来看,眼下是真的气的够呛,都忘了把那外字挂嘴边了。
海公公担心,挨骂的沈临毓本人一脸平和。
他拿起茶壶续了茶水,双手奉给永庆帝:舅舅,人无完人,外祖父又没有火眼金睛,偶尔看错个人也不稀奇。
再说,当初外祖父封的是黄镇他父亲,又不是现在这个黄镇。
黄镇承爵后,不感念外祖父的恩情,也不聆听您的指点,一家老小但凡知道爵位恩宠来之不易,哪怕不为朝廷做些事实,也该克己守礼,不做那硕鼠蛀虫。
结果,他们装都没装好,但凡他们再多装一甲子,也不用让您去给皇外祖父交代了。
还给你编出道理来了永庆帝气笑了,那你早不抄、晚不抄,前脚封印,你后脚上门!你也知道你这事做得不对,是吧
沈临毓轻咳了声,眼底露出些笑意来,大大方方承认了:确实不合章程,所以才只能挑个好时辰。
御史们要上折子大肆骂他,那也是年后开印的事情了。
见他这般坦率,永庆帝的火气反倒消了些,但依旧沉着脸,没好气道:抄都抄了,折子呢朕看看。
沈临毓这才把折子呈上:强买强卖,欺压百姓,吞田并地,黄家在京畿一庄子上、这一年就逼死了六个佃户。挂在黄家名头下的田地许多,逼死人的想来也不止这一处,时间紧、还没有查得这么清楚。
永庆帝听完,翻开折子看,上头罄竹难书的罪状叫他才散了些的怒火又往上涌。
好一个黄镇!永庆帝骂道,京畿下、朕的眼皮子底下,他就敢弄出这些混账事来,朕看不着的地方,还不晓得多么无法无天!
就他这德行,还不时来跟朕哭什么想报效朝廷却无门,让朕多少给他一个机会,他不想做闲散勋贵,幸好朕没有听他的!
真给了他一丁点权,不知道又要惹多少祸事!
啪——的一声,永庆帝把折子拍在了大案上,转头又与沈临毓道:你既有理有据,为什么不照着章程办事
不瞒您说,沈临毓指了指那折子,上头写的那些是昨日夜里才拿到手的消息,要照着章程,还得使人往他处再调查些罪状,一并上折子弹劾或是禀报您之后再下决断。
其他时候都好说,偏今日是最后一日,不把黄镇拘起来、留着新宁伯府过个好年,那我就过不得好年了,毕竟这事想起来就糟心。
封印了,各个衙门官员都一道吃酒去了,御史们上折子是明日的事……
明日起,不是十万火急的谁也不上折子了,真十万火急把骂沈临毓的折子送进御书房,也只能等着压着,等年后开印,再看看想不想继续骂吧。
永庆帝知道了新宁伯府的那些事儿,自不会护着这一家子。
细查细问,他交代沈临毓,年节里审问明白了,这事也就过去了。
沈临毓拱手称是。
永庆帝又问:薛文远被顺天府扣着,是不是你的主意
沈临毓不意外圣上会知情,没有隐瞒。
家仆教唆行凶,罪是罪,但也没有到扣人的地步。永庆帝提醒道。
沈临毓道:不止如此,薛文远另有些不干净的事,他与最大的万通镖局有关联。
您知道的,镖局除了押送镖物,也经常接一些护院看铺子的生意,期间闹出过监守自盗甚至是人命案子,苦主迫于万通权势只能吃哑巴亏。